财神赵公明与琅琊天台山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财神赵公明与琅琊天台山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财神崇拜在中国民间古已有之。在大大小小的各种财神中,以文武财神较为常见。武财神通常指赵公明、关羽,文财神则为比干、范蠡和李诡祖。其中又以武财神赵公明最为人们所熟知。武财神的执守是追讨世人欠债不还,以伸正义,主持世人财富公正。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因道教神话中封正一玄坛元帅,故又名赵玄坛、赵公元帅。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分别为招宝(东路)、纳珍(西路)、招财(南路)和利市(北路);又因赵公明位居五路之首(中路),所以成为家喻户晓、首屈一指的财神爷。财神爷之所以在中华诸神中脱颖而出,与他能给人们带来富裕、平安、幸福、吉祥等精神寄托不无关系。据说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祭祀财神爷。

安居乐业和国富民强是中国人的普遍愿望。每逢春节,百姓人家的窗户上就会贴上精美的财神剪纸、窗花、吊钱。过年的时候请财神,在我国民间流传了上千年。财神崇拜并不是金钱拜物教,某种程度上说,拜财神、请财神,更是谋求一种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从这个意义上说,财神信仰中充满着人文关怀。

源于道教的财神崇拜,与西方传入的拜金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对“物”的追求,体现在道教财神身上的诸如奉献、诚信、智慧、节俭、公正、和气,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人光明磊落的财富观和道德观。

据国学大师唐德刚考证,财神崇拜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琅琊地区的太阳崇拜习俗。作为源远流长的民俗,财神信仰在山东沿海一带是人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财神赵公明,民间通常的说法是“姜太公封神”,即姜太公授予了赵公明的“财神”称号。主要依据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榜》(即《封神演义》),书中描写了姜太公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以及册封诸神其中包括财神赵公明的故事。

财神身上的太阳光环

晋陶潜《搜神后记》载:“赵玄坛,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 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 清朝乾隆十四年编修的《周至县志·古迹》记载:“财神赵公明,赵大村人,村中有赵公明庙。”这就是说,赵公明是秦代人,其故里位于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赵大村。

然而近年来,随着财神以及财神崇拜研究的深入,耳熟能详的赵公明呈现出的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这要从着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的遗作《中国财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纲)》(以下简称“唐文”)说起。

唐文首次披露了明代宁波太守王琎的《琅琊金石辑注》对财神赵公明的记载:“财神者,姓赵名朗,字公明,琅琊古来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坠海为仙,海上八仙是也。余一陨于天台,其身为石,太阳石是也,其精为人,赵公明是也。既长成,至峨眉山,得神仙之术。商周交兵,遂受闻太师之邀下山助商,失利为太公所杀。太公岐山封神,朗受封玄坛真君,日精再归天台,遂真阳附石,神体合一。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专司人间迎祥纳福之责。此后石下有庙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财山焉”。

《琅琊金石辑注》之所以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在于文中澄清了几个问题。一是赵公明是商周时期的琅琊天台山人;二是也说明赵公明被姜太公封为“玄坛真君”即财神。

然而,更重要的是,唐文揭示赵公明的前世为“帝命羿射九日”之一,也就是说,姜太公所封的财神是“日精”托生,原来财神崇拜竟然与太阳崇拜一脉相承。无独有偶,道教《典籍实录》也有类似记载:“上古时,天上现十日,尧命羿射九日。……唯一日幻化,骑黑虎,执银鞭,隐居蜀中,乃赵光明也”,这里所说的赵公明也是日精托生。较之于王琎《琅琊金石辑注》,仅对其余八日的说法略有不同。

有学者细究《琅琊金石辑注》中“财神者,姓赵名朗,字公明”,认为赵公明其姓、名、号似乎都与太阳崇拜有关。公明有明亮的意思自不必说,《说文》曰:“朗,明也”,可见都与光亮有关,而“赵”与“照”谐音。由此,我们对年画中赵公元帅身上的光芒也就恍然大悟了。

唐文认为,依据《琅琊金石辑注》以及道教《典籍实录》,赵公明应为尧时琅琊人。“尧时琅琊赵公明为姜太公所封之赵公明”。同时, 从《搜神后记》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看,赵公明为秦代陕西终南山人。晚于《封神榜》姜太公封神的时间,“故该赵公明非姜太公所封之财神赵公明”。

客观地说,唐文并不否定存在两个赵公明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文化历来都是多源头,中国在不同地方形成不同财神崇拜文化极有可能”。有意思的是,在,对于武财神赵公明的渊源也有两说,一说为秦时终南山人,另一说为帝尧时期琅琊天台山人。所以的财神庙也分为两派,以南崁五福宫为首的一派认秦时终南山赵公明为始祖,而以北港武德宫为首的一派则认琅琊天台山财神庙为祖庙。

琅琊天台的前生今世

古琅琊历史悠久,先为齐邑,后为越都。治所在今胶南琅琊,郡境包括青岛、日照等地在内的鲁东南,天台山就是坐落在日照市涛雒古镇西南的财山。

天台山之名最早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急经年。唯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原来天台是“神鳌背负之山”,后因女娲补天献出四足无处立身,才“移于琅琊之滨”。尽管是神话,但它说明,古代琅琊确有天台山。

金代日照籍状元、官至礼部侍郎的张行简手稿写道:“念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缥缈,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不难看出,“琅琊天台”就在日照。

日照地区是中国太阳文化起源地。着名的反映太阳崇拜的“日火山”(也称为“日云山”等)陶文就出自日照地区。天台山是一座充满远古太阳崇拜神秘色彩的“神山”,主峰发掘出4500年前建造的祭坛遗址,是古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天台山不远处,就是史籍中记载帝尧“筑城于野”的尧王城遗址。在天台山向阳一侧,矗立着王琎所记载的“其身为石”、“其精为人”的太阳神石。巨石下方,传说中的财神庙历经战乱和山火已经荡然无存,周边散落着已被人工劈开的山石,据说就是明朝年间王琎归隐后半途而废的财神庙遗址。

王琎在《琅琊金石辑注》中提到赵公明被姜太公封为财神后,“日精再归天台”,化作神石,“此后石下有庙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财山焉。”看来天台山不但有财神庙“供真君之位”,还因为建有财神庙而改天台山为财山。有学者指出,“琅琊天台山财神庙可能为中国最早祭祀财神赵公明之神庙”。

关于姜太公封神,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天作之合”。《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汉张华《博物志》更是明白无误地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就是现在的“日照”。 也就是说,姜太公与赵公明都是山东日照同乡。这种巧合不也说明姜太公册封赵公明在地缘上的某种必然性吗?

天台山与道教颇有渊源。春秋战国时期,黄老道、方仙道创始人河上公和安期生曾在这里修仙悟道,而黄老道和方仙道恰恰是早期道教的开端。山下有两个村分别以道教三元节中“天官赐福之日”(上元节)和“水官解厄之日”(下元节)命名为上元村、下元村。如此说来,体现着日神崇拜和道教思想的财神崇拜在这里发源也就不足为怪了。

正是由于《典籍实录》与《琅琊金石辑注》中所谓“日精”之说和天台山独特的太阳崇拜遗存,人们才发现,传说中的赵公元帅实际上是远古太阳崇拜与道教财神崇拜的结合体。

财神崇拜的民俗渊源

山东沿海一带,财神信仰是民俗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祭祀财神主要有三个节日,一个是正月初五迎财神, 三月十五财神诞辰和七月二十二财神成道日。古时山东沿海每逢正月初四五,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手舞足蹈“送财神”(也叫“跳财神”):“财神初五下天台,富人穷人都发财。赶早起来抢路头,金银财宝进家来”。

日照地区一般在正月初五迎财神,在迎财神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此外,正月初五又是渔民“上杠”的日子,也称“财神日”。这天,渔家都要在自家的船头上镶上红绿色的布条,称作“贯带”,在船头上摆放整猪、馒头、水果、点心等,烧香烧纸、放鞭放炮,以求渔业丰收。

农历七月二十二是财神的生日。日照在这天还有财神节,又叫“财神会”。是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包水饺供奉财神。经商者尤为重视,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自清晨直至深夜,以祈求生意、生活红红火火。其周边的潍坊和青岛等地现在每年也都有大型的财神节活动,其热闹程度直逼春节。

上文说到,琅琊天台财神还与远在的武德宫同门同宗。北港武德宫是名气最大的财神庙之一,供奉的主神就是财神赵公明,拥有数百家分灵庙宇与神堂。据武德宫史料记载,财神赵公明真身是清道光年间由山东人陈居士自山东请到。署名为桃源居士的作者在《中华财神名山与赵公明神迹考略》中写道:“武德宫供奉的赵公明应是古籍所载尧时琅琊人而非所谓秦时终南山人士”。另一位作者在《道教财神张公明崇拜之历史与现状》一文中也认为,“北港武德宫之财神来自山东琅琊(今日照)天台山”。

当然,财神崇拜在山东沿海出现还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公元前1051年,八十八岁的姜尚以兴周灭纣的首功被封于齐之后,面对四周动荡的局势,迅速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治国方针,使齐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经济强盛、商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大国和强国。经济与商业的发展,培养了人们的商品意识,而商品意识的提高,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这也为财神信仰以及财富崇拜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