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爷孙思邈

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

一 贫穷有志 探求仙道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父母为耕织为业,养家糊口。

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经常生病,为寻医看病,几乎化尽了家的的收入和田产。

孙思邈七岁入学就读,由于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很受老师的器重。十七、八岁时,学问积累了不少,爱好读论《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很喜欢佛教经典。有一次,洛州(洛阳)总管独孤信路过华原,无意中遇到了这个爱学幼年,十分惊奇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呵!”但深感受其见识高超而家境贫寒,将来不会被重用。

后周宣帝(公元579年)时,朝廷多故,社会,孙思邈隐居秦岭太白山中。当时,大将军扬坚辅政,下诏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

孙思邈在太白山继续研究道教经典,探索服食养生术;同时,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认为道在身内而不在身外,一个人只要潜心静性、炼气养形,虽无师傅指点,也可达到养炼目的。所以,孙思邈拒绝世俗往来,倾心于道的,并不绝总结前人养炼的宝貴经验,而最终功满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规,无师自通的道士。

孙思邈不断总结仙道经验。他认为修道之士飞升成仙,必须修德积善,积善愈多,仙阶就愈高。他选择了“济世活人”的医疗保健,还制定了“救疾济危”“无欲无求”的标准,广积善德,务欲成仙。医离不开药,他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的老林中,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分类总结。后来,他所著的医书中八百多种草药,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他所收集的单方、验方、名人名方,多达六千五百多个,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著作中,都有具体明晰的记载,可见其功夫之深。

二 名传朝野 著书传世

孙思邈在隋末唐初己成为著名的民间道医。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孙思邈己料到这是五十年前自己说过出现的“圣人”,于是,便应诏来到长安。太宗一见年近百岁的孙思邈,却面色红润,容颜甚少,十分汉息说:“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均古仙人)岂虚言哉!”并拟授予官爵,孙思邈坚决辞谢。当时,宰相魏征受命撰写前代史书,有关史料,恐不准确,便多次请教孙思邈,孙思邈“口以相传,有如目睹”。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孙思邈根据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并会通古今,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门,方、论共五千三百首。其内容包括诊疗、针灸、导引、等,相当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书中记载了具体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妇、儿科目放在卷首,以视重视;孙思邈看到复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全国瘟病流行,一时难以控制。一些僧人、道士借机以“秘丸”“神丸”欺骗患者,大发横财。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国禁止僧、道游医为民治病,违者予以治罪。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后,遂隐居耀县城东的五台山。在五台山中,他除了炼养气功还精心炼丹制药,以备将来为民治病。

孙思邈和葛洪、陶弘景的观点一样,吸取儒、佛精华,充实道教,主张三教合融。为此,他写了《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和《明堂经图》,还为《老子》、《庄子》作了注,为道教的理论建树,作出了贡献。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住在鄱阳公主旧宅。在编写《新本草》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图文并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种药物。由于孙思邈参编有功,唐高宗李白亲自召见,并授予谏议大夫职,孙思邈固辞不受,孙思邈愿到殿中省尚药局工作。于是,高宗亲授他承务郎。这承务郎属从八品寄禄文散官,享受国家待遇。尚药局无具体任务,仅是指导御医诊病和用药。孙思邈在此任上,因时间充裕,精研医学和道教典籍。

孙思邈因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学识,曾多次随高宗出游,并结识了不少当朝名士,书法家宋令文、医药学家孟诜皆拜师问道。太医谢季卿,针灸学名医甄权、甄言兄弟和药性学家韦慈藏等,经常到孙思邈居处研讨学问和医技。

孙思邈在特殊的情况下,还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性膝关节炎,入朝无法跪地,经孙针灸治疗,月余天气,病患全除。还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怀才不遇,身患绝症,不能赴任,卧病长安,后经孙医治,痊愈了。卢照邻便拜思邈为师,并从师学习医术推步、导引天文、养生等。卢照邻后来,成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高宗让权,武则天“称制”。孙思邈曾离京隐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则天下诏选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无效;无奈,只好召孙思邈入宫于内殿设坛行祈,当夜大雨。思邈说:“我修心五十年,不为天知,伊、洛二龙告诉我:若不是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怎么能升仙?”后来,我撰写了《千金方》行传于世。

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宗患病,诏孙思邈入宫,蒙高宗看重。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打算订补《千金要方》,借口患疾,请允还山。高宗感其忠诚侍御十六年,特赐良马和原鄱阳公主封邑,后来,孙思邈回到华原五台山。于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这年冬天,孙思邈无疾而终,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孙思邈遗嘱,令对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颜貌如生,色润不改。入敛就棺时,发现衣裳空空,人们感到很奇怪,都认为是尸解成仙了。

孙思邈传世著作达七十七种,加上一些节本总八十六种。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千金要方》流传到日本,视为国宝。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林亿奉诏修《千金要方》,刋布于世。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4年),郭思删节《千金要方》为《千金宝要方》,刻石于华州官署。

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杨胜贤木刻本传世。

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千金宝方》、《海土方》石碑于五台山。

唐末,时人称五台山为“药王山”,并建“药王祠”。

宋徽宗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世宗定他为“先臣”,清顺治奉他为“神医”。此后,“药王孙思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