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市城隍庙管委会主任吉鸿忠,接受中华网采访。 他谈到了对上海道教界开展的慈善事业的看法。 本刊分享了采访的主要内容以及上海城隍庙开展慈善工作的良好经验和做法。
问。
《华网》记者:季院长您好。 上海道教的慈善工作做得很好,可以为全国道教界树立榜样。 他有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的模式。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您对此次道教慈善事业有何建议?
吉隆社长:是的。 我准备了《关于加大资源整合促进宗教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我国宗教慈善事业存在一些短板和发展瓶颈,制约了宗教界进一步发挥参与和开展慈善活动的优势和潜力。 动员起来并玩耍。 建议各级宗教管理部门加大对宗教慈善事业的研究、指导、协调和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依法行善、依法治善、依法弘扬”。 ” 同时,还要加大宗教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我国宗教慈善专业人才队伍。
《华网》记者:我去过上海很多次,上海城隍庙也去过几次。 我发现上海的信徒基础非常好。 然而我发现,除了城隍庙和白云观之外,城内还有其他的道观、庙宇。 ?
季洪忠会长:上海传统中心城区有道观三处,崇明区没有一处道观。 这也是我要提出的第二个建议“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时代宗教活动场所”。 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既要从保障和满足当前宗教信徒的实际需求出发,又要结合全局、本地情况、教育条件考虑和规划场地建设布局。
把握信徒需求,用心服务社会
——上海城隍庙创新服务社会亮点
本轮“和谐庙观堂”创建活动的主题是“标准化”。 上海城隍庙严格按照创建要求,着力推进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工作。 不断创新形式、深化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定的结果。
宗教服务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道教信徒的宗教需求更加多元和丰富,涵盖了从健康、婚姻到教育、职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寺庙注重信徒的多样化需求,从经典中整理出相应的教义和仪式,并与民间节日相结合,如春节烧香、正五迎财神等。正月初八拜太岁,七月十五过新年。 在普渡、10月15日谢太岁、十一月冬至普渡法会等大型活动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表达,开展了二月初三拜文昌、拜神拜佛等活动。七月初七拜月,八月十五拜月。 ,吸引了一批固定信徒参加,参加人数逐年增加。
新活动必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 以《拜月》为例,2015年对寺庙进行改造升级,在戏台东侧新建了月老殿。 以此为契机,结合都市白领婚姻市场巨大需求的实际情况,寺庙推出了“七夕拜月”“老”活动。 本次法会主要以祭拜月老、祈求姻缘和睦为主要内容。 同时,将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夕节的诸多内涵尽可能地展示给公众。 法会特别设置了道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两个环节。 信徒们在月老殿与道士进行祈福仪式,虔诚虔诚,并获得红绳作为礼物; 随后,她们参加了“穿针引线”乞巧,以及女嘉宾奉贤为男嘉宾做花汁美甲、“踢腿”等民俗活动。
除了宗教民俗活动外,还举办了“婚姻讲堂”活动。 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向参加法会的信徒们讲解了婚姻和爱情有趣的心理暗示。 丰富的专业知识辅以幽默的讲解,让信徒们有所收获。 学到了很多,也加深了对道教“七夕”习俗、月老信仰等的了解,本次活动的线上宣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上海城隍庙与上海慈悲慈善基金会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广。 活动前一周进行倒计时,以烘托气氛,并介绍七夕信仰的缘由以及活动的各种民俗风情。 同时,可进行网上自助登记。 想要参加活动的信徒可以提前报名,体验方便快捷的信仰体验。 经过两年的尝试和探索,拜月活动的参与人数稳步增加。 去城隍庙“拜月君”寻找“幸福伴侣”,逐渐成为都市年轻人情感生活的新寄托。
慈善有创新理念
自2015年上海城隍庙慈善功德会正式成立以来,城隍庙组织的慈善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参与慈善活动的人群范围更加广泛。 功德俱乐部着力探索新时代慈善内涵,改变以往“做好事、送温暖”的简单做法,打破“施救者-受助者”的单一模式,强调“人人都可以做慈善”,突出慈善活动具有参与性、体验性,参与爱心传递的双方是平等的,都能享受慈善的快乐。
“慈爱超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运营模式上,超市提出了“别让你的爱心闲置”的理念。 截至2018年2月,已有200多名爱心人士捐赠物品,共计4500余件物品,已售出公益物品3000余件。 义卖收入已超过20万元,全部捐赠给上海慈爱慈善基金会“爱心微笑”项目,用于治疗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 超市在捐赠物品——慈善义卖——以及善款的去向等各个方面都是透明公开的。 并以名单方式公布财务状况,自觉接受会员和信徒的监督。 从活动体验上来说,只要慈爱超市的工作人员热情、勤奋、细致,无论年龄、性别,任何人都可以举办。 许多在以往功德会活动中得到过帮助的人也自愿参与到慈善超市的工作中,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志愿者的角色转变。 一些杰出贡献者甚至获得了“慈善之星”的表彰,让我们对公益慈善有了更深的认识,会员团队也得到了更有效的参与。
公益活动的新颖性还体现在对年轻人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在为社会成功举办两年多的“大众国学启蒙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6月,上海城隍庙慈善功德会与黄浦区政府合作区回族幼儿园、回族小学、敬业中学“国学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 寺院选派擅长书法、竹笛、民族打击乐、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术等特长的道士担任主教,并选派历届“公益国学启蒙班”优秀毕业生担任助教,组建一位“教职员”——“爱心人士”的固定伙伴,走进校园传播国学。 在教学实践中,主教和助教紧密合作,利用各自的特长,寓教于乐。 国学课成为同学们最热切的兴趣课,他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他们也对参与道教慈善事业产生了兴趣。 许多学生参加了“爱心步行”、“爱心桥”等日常社区老人活动。 少量的爱也能给人温暖的关怀。
文明上香有新思路
近年来,上海城隍庙积极倡导“文明上香”,向每一位来城隍庙的信徒和游客免费赠送三炷香。 寺院深刻体会到“文明香火”所带来的优良环境。 过去烧优质香、大香较为普遍,烟雾缭绕,空气质量无法保证。 这不利于教职人员和信徒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营造整洁、优雅的信仰环境。 “文明敬香”自实施以来,经过不懈的落实,这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信徒和游客所接受。 长年上香的老香客也乐于接受“鲜香”。 他们说,拜仙关键在于诚心,上香讲究文明,也是一个人德行修养的体现。 香经经,三炷香经石。”如今,城隍庙内环境干净清新,信仰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信徒来寺参拜。
道教强调对神仙“香花香果”的崇拜,烧香是表达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涉及到香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消防安全问题。 由于上海城隍庙是市级文保单位,消防等级较高,消防安全是关系到城隍庙正常开放的重中之重。 以传统的香炉为例。 炉子占地面积大,火焰燃烧范围广。 每逢节日等香火旺季,前来烧香的信徒较多。 火炉前挤满了人。 如果操作稍有不当,很容易被烧伤。 火焰燃烧会引发各种纠纷,给地方的稳定带来隐患。 为此,寺庙主动注重细节,开拓创新,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同时,保持上香的神圣体验。 针对传统炉灶的缺点,通过学习其他先进地方的经验,结合本寺的实际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炉灶改为电炉。 电炉小巧美观,占地面积大大减少。 炉内火圈无明显火焰。 点香时,只需将香靠近火圈即可点燃。 这基本上消除了烟雾和烧伤的风险,火灾环境更加清洁。 电炉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信徒和游客的欢迎。 人们说,有了这个设施,消防变得更加安全,信仰体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寺庙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2018年,寺庙将在现有基础上完善金箔、锡箔焚烧设备,推动“文明香拜”和环境净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各项工作,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做法。” 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在宗教界同样重要、同样适用。 道教几千年的复兴和发展,尤其需要在其教义基础上,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来推动。 在实践中,上海城隍庙用创新完善服务社会机制,用创新激发服务社会热情,用创新拓展服务社会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道路。以便积极引导教职人员和宗教信徒。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黄浦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上海市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