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主神老子之神化历程道家经典语录精选在社会的启示

高明见 道教对于老子的神化,是持续千余年的一项庞大工程,这项工程是由历朝历代教内和朝廷、社会共同完成的。最早对老子地神化,应该是从孔子和庄子开始的。《史记》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 子之身’。”孔子去,谓曰:“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 老 子,其犹龙邪!”这就是“犹龙之叹”的来源。

后世有些老子的画像、塑像的形貌,也是有意无意地融入龙的一些面貌特征来创作的。在《南华经·大宗师》里,对“真人”表达了极高的赞誉。而在《南华经·天下》里,庄子叹道:“关尹、老聃乎古 之博大真人哉!”汉初黄老道盛行,老子的地位一再攀升,更具有了神秘、传奇的色彩。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莫知其所终。”“盖 老 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对于修道养生的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而西汉的《列仙传》中亦有不同的说法:

“李姓伯阳名耳,为陈国人也 生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

唐代张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夫圣哲者,所以使民也,以仁义礼智信相待,而不以力强”,他还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话题,即关于人的本性问题。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纯洁无瑕的情况,但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使得人们渐渐忘却了这种本性的纯洁状态。

宋代朱熸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即心性论。他认为人的心灵(或称内心)包含着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一思想影响深远,被称作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到了清末,在敦煌石窟中发现《太上老君开天经》,其中论述太上老君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人类历史。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文本,如北宋张君房撰写的《云笈七签》,其中详细记录了一系列有关太上混元皇帝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如何指导人们修炼达到通晓宇宙奥秘的地步。

总结来说,从先秦到清末,一直没有断绝过对 老 子地敬奉和崇拜。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被融合进去,使得对 老 子的地位和形象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解,对未来研究将提供宝贵信息。

站长统计